手机用户53586314734
中原明珠,古韵沉雄:解码平顶山的山水诗意与千年文脉
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尧山之巅,漫山红叶似火般燃遍沟壑,风过林梢时,红浪翻涌间竟裹着几分盛唐的诗韵——这便是平顶山,一座被时光浸润的“中原明珠”。青铜礼器上的“鹰”形纹饰赋予它“鹰城”的别称;
古韵流芳:在斑驳古迹中触摸千年文明
平顶山的故事,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“鹰形玉鹰”,以温润的青玉雕琢出展翅雄鹰的姿态,不仅印证了“鹰城”之名的由来,更揭开了这座城市作为西周诸侯国都城的辉煌过往。如今,在平顶山博物馆的展柜里,这件国宝静静陈列,玉面的光泽与玻璃展柜外游客的惊叹交相辉映,仿佛跨越千年的对话。
若想聆听时光的回响,风穴寺是必去之地。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古刹,藏在汝州市的群山之中,寺内唐代的七祖塔、明代的钟楼、宋代的悬钟,共同奏响了“风穴钟声”的千年绝唱。清晨时分,僧人撞钟时,钟声穿林渡水,在山谷间回荡,连山间的晨雾都似被震得缓缓流动。游客驻足钟楼之下,闭眼聆听,便能感受到“万籁此都寂,惟余钟磬音”的禅意,难怪古人会将“风穴钟声”列为平顶山八景之首。
往叶县而去,叶陵的古柏会告诉你更多历史的细节。这片安葬着叶姓始祖叶公沈诸梁的陵园,现存的千年古柏虬枝盘曲,树干上的纹路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,刻满岁月的痕迹。每年清明,海内外的叶姓宗亲都会来此寻根祭祖,香火缭绕中,古柏的影子落在碑刻上,仿佛在守护着一段关于“叶公好龙”背后的真实历史——这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,其实是筑城治水、造福一方的贤能,陵园内的“叶公问政处”碑,便是最好的佐证。
而叶县县衙则是另一处“活着的古迹”。作为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,这里的大堂、二堂、三堂沿中轴线依次排列,青砖灰瓦间透着明清官署的威严。游客走进大堂,抬头可见“明镜高悬”的匾额,两侧的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;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楹联,仍在警示着为官者的初心。讲解员会指着大堂前的“戒石坊”细说:“这石头是明代官员每日上朝前必看的,就是要他们记住‘廉洁从政’四个字。”如今,县衙里还会举办“明代断案”实景演出,演员身着古装还原历史场景,让游客在互动中读懂古代吏治文化。
山水含情:在灵山秀水中邂逅诗意日常
平顶山的美,不仅在古迹的斑驳里,更在山水的灵动中。尧山的红叶,是秋日里最浓烈的一笔。每年10月至11月,尧山的黄栌、五角枫褪去翠绿,换上橙红、火红的盛装,从山脚到山顶,层层叠叠的红叶如同铺在山间的锦缎。沿着登山步道前行,脚下是落叶铺就的“红毯”,身旁是随风摇曳的“红伞”,偶尔有松鼠从红叶间窜过,惊起几片红叶飘落肩头。站在尧山主峰玉皇顶俯瞰,云海漫过山间,红叶在云海中若隐若现,宛如仙境。不少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来此,只为捕捉“红叶映云海”的绝美瞬间,有人说:“尧山的红叶,比北京香山多了几分山野的壮阔,比九寨沟的彩林多了几分中原的厚重。”
冬日里,“温泉晓霁”则成了平顶山最温暖的景致。鲁山县的温泉资源已有两千多年的开发历史,相传汉武帝曾在此“汤沐”,如今这里的温泉度假村依旧热闹。清晨,温泉池面飘着薄薄的雾气,阳光穿过雾气洒在池边的腊梅上,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。老人们泡在温泉里,聊着家常;年轻人则在旁边的汗蒸房里放松,偶尔望向窗外的雪景,惬意十足。当地村民说:“咱这温泉水含硫量高,泡完身上暖暖的,冬天都不容易感冒。”
而“石漫澄波”的灵秀,则藏在舞钢市的石漫滩水库。春日里,水库的湖水清澈如镜,岸边的垂柳抽出新绿,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周末时分,不少家庭来此野餐,孩子们在湖边的草地上放风筝,大人们则坐在树荫下聊天,微风带着湖水的清凉拂过脸颊,格外舒服。傍晚时分,夕阳落在湖面,将湖水染成金色,渔民划着小船收网,歌声在湖面回荡,构成一幅“渔舟唱晚”的田园画卷。
烟火可亲:在寻常巷陌中感受鹰城温度
走进平顶山的市井巷陌,便能感受到这座城市“近悦远来”的温度。清晨的早市上,热气腾腾的饸饹面摊前挤满了人,老板双手握着压面机的手柄,用力一压,细长的面条落入沸水锅中,几分钟后捞起,浇上用羊肉熬制的高汤,撒上葱花、香菜,一碗香气扑鼻的饸饹面就成了。食客们坐在小板凳上,吸溜着面条,偶尔夹一筷子辣萝卜,吃得满头大汗,直呼“过瘾”。平顶山人爱吃饸饹面,不仅因为它筋道爽滑,更因为这碗面里藏着家乡的味道——不少在外打拼的平顶山人,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,就是来一碗地道的饸饹面。
到了傍晚,夜市的烟火气更浓。揽锅菜的摊位前,大铁锅里炖着五花肉、粉条、白菜,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老板用大勺子不断翻炒,香味能飘出几条街。游客买上一碗,就着刚烙好的烙馍吃,咸香入味,暖胃又顶饱。除了揽锅菜,夜市里的豆腐菜、胡辣汤、油酥烧饼也格外受欢迎,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,偶尔还会附赠一碟小菜,让人感受到平顶山人的豪爽与实在。
